1. 生成式AI训练的隐藏瓶颈
在生成式AI爆发的当下,“如何更快训练大模型”几乎是所有技术团队的核心命题。长期以来,行业的解决方案高度一致——堆叠更强大的GPU芯片:从V100到A100,再到H100,算力似乎成了衡量训练效率的唯一标准。但近期UC Berkeley RISELab旗下Skypilot团队的一项实验,却颠覆了这一惯性认知:在不更换GPU、不修改训练代码的前提下,仅通过优化网络带宽和存储I/O,分布式训练速度竟提升了10倍。这一发现直指行业长期忽视的底层问题:当GPU算力足够时,数据流通与存储效率才是真正制约训练速度的“隐形天花板”。
2. Skypilot实验
Skypilot团队的实验由开发者@makneee在Nebius AI云平台上完成,其核心目标是验证“非GPU硬件”对分布式训练的影响。实验选择了生成式AI的后训练(post-training)任务,在保持GPU型号(A100)和训练代码不变的情况下,仅调整网络带宽和存储类型,最终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结果。
2.1 实验配置与结果对比
实验设置了三组对比方案,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:
配置类型 | GPU类型 | 网络带宽 (Gbps) | 存储类型 | 训练速度提升倍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默认基础配置 | A100 | 10 | 标准云SSD | 1x(基准) |
仅网络优化 | A100 | 100 | 标准云SSD | 4x |
网络+存储协同优化 | A100 | 100 | 本地NVMe高速SSD | 10x |
数据来源:maknee.github.io/blog/2025/Network-And-Storage-Training-Skypilot/
从结果可以看出,仅将网络带宽从10Gbps提升至100Gbps,训练速度就提升了4倍;而当高速网络与本地NVMe存储结合后,速度直接达到基准的10倍。这一数据彻底打破了“GPU决定一切”的固有认知——在分布式训练中,数据的“传输”与“读取”效率,可能比计算本身更关键。
2.2 为何Nebius AI平台成为实验的理想环境?
实验能实现如此显著的优化效果,离不开Nebius AI云平台的硬件特性。作为专注于AI工作负载的服务商,Nebius提供的裸金属服务器实例是关键:用户可独占物理硬件,避免虚拟化层对网络和存储性能的损耗。具体而言,其平台支持:
- 100Gbps InfiniBand网络:低延迟、高带宽的通信链路,满足分布式节点间高频数据传输需求;
- 本地NVMe SSD直连:存储设备直接接入PCIe 4.0总线,读写速度远超传统网络挂载的云SSD。
这些特性为“网络+存储优化”提供了硬件基础,也解释了为何实验能在相同GPU条件下实现10倍提速。
3. 技术解析
要理解网络与存储的重要性,需先明确分布式训练的基本流程。当模型规模超过单卡GPU的内存容量时,团队通常会采用“数据并行”或“模型并行”策略,将任务拆分到多台服务器上。这一过程中,两个环节对性能影响极大:节点间的参数同步(依赖网络)和数据集/检查点的读写(依赖存储)。
3.1 网络:分布式训练的“通信命脉”
在数据并行模式下,每个GPU负责训练部分数据,计算出梯度后需与其他节点同步(如通过All-Reduce算法聚合梯度)。若网络带宽不足,同步过程会出现“拥堵”:
Tip:All-Reduce算法
分布式训练中常用的梯度同步方式,简单来说,就是让每个节点将本地梯度发送给其他节点,并汇总计算全局平均梯度。这一过程的耗时与网络带宽成反比,带宽越低,等待时间越长。
假设某训练任务中,单轮计算时间(Tgpu)为10秒,而网络同步时间(Tnet)因带宽不足达到30秒,那么总时间(Ttotal=Tgpu+Tnet)就是40秒——此时网络成为瓶颈,GPU有75%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。Skypilot实验中,网络带宽从10Gbps提升至100Gbps后,Tnet大幅缩短,GPU利用率自然随之提高。
3.2 存储:数据读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除了节点通信,存储I/O是另一大隐形瓶颈。生成式AI训练依赖大规模数据集(如图像、文本),且需要频繁读写模型检查点(Checkpoint)——当模型参数达百亿级时,单个检查点文件可能超过100GB。
传统云存储多为“网络挂载式”(如AWS EBS、标准云SSD),数据需通过网络从远程存储节点传输到本地GPU内存,延迟较高;而本地NVMe SSD直接物理连接服务器,读写速度可达3-5GB/s(远超网络存储的数百MB/s)。实验中,将存储从“标准云SSD”替换为“本地NVMe”后,数据加载和检查点保存时间(Tio)显著减少,进一步压缩了总训练时间。
3.3 数学视角
从公式角度看,分布式训练的总时间可简化为:
Ttotal = Tgpu(计算时间) + Tnet(网络同步时间) + Tio(存储I/O时间)
传统优化仅关注Tgpu(如升级GPU型号),但当Tgpu缩短到一定程度后,Tnet和Tio的占比会越来越高。Skypilot实验证明,通过优化这两项,即使Tgpu不变,Ttotal仍可大幅降低——这正是“10倍提速”的核心逻辑。
4. 从实验到实践
实验的成功并非偶然,背后离不开Skypilot框架的技术支撑。作为UC Berkeley RISELab开发的开源工具,Skypilot的核心使命是“让AI工作负载在云平台上高效运行”,其设计理念与“网络+存储优化”高度契合。
4.1 Skypilot的核心能力:智能资源调度
Skypilot通过抽象云平台差异,为用户提供统一接口,自动完成三项关键任务:
- 资源匹配:根据任务需求(如网络带宽、存储类型)筛选最优云实例,例如自动选择Nebius的高带宽裸金属服务器;
- 配置优化:自动启用高性能网络(如InfiniBand)和本地存储,避免用户手动调试底层参数;
- 成本控制: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,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资源组合(如竞价实例+预留存储)。
实验中@makneee正是通过Skypilot框架,快速配置了“100Gbps网络+NVMe存储”的环境,无需手动编写复杂的云平台API脚本——这也印证了Skypilot“简化优化流程”的价值。
4.2 普通用户如何落地优化?
对于没有专业运维团队的中小实验室或企业,Skypilot提供了低门槛的优化路径:
- 明确任务瓶颈:通过Skypilot的性能分析工具,定位Tnet或Tio是否为主要瓶颈;
- 自动资源切换:在配置文件中声明需求(如
network: 100gbps
、storage: nvme
),框架会自动匹配支持该配置的云实例; - 跨平台兼容:支持AWS、GCP、Azure、Nebius等多平台,无需绑定单一服务商。
5. 行业影响:AI基础设施从“算力至上”转向“平衡架构”
Skypilot的实验结果正在重塑行业对AI基础设施的认知。长期以来,企业和研究者习惯通过“堆叠GPU”提升效率(如从8卡集群扩展到32卡),但成本随之指数级增长。而网络与存储优化提供了一条“低成本高回报”的新路径。
5.1 企业成本结构的优化
以某团队的100亿参数模型训练为例:
- 传统方案:为缩短时间,从16卡A100集群升级到64卡,硬件成本增加3倍;
- 优化方案:保持16卡集群,升级网络至100Gbps+本地NVMe,成本仅增加20%(云平台高带宽实例溢价),但速度提升4-10倍。
显然,优化基础设施比单纯增加GPU更具成本效益。这对资金有限的初创公司和学术机构尤其重要——无需高价采购GPU,即可通过现有资源实现效率跃升。
5.2 行业趋势:云厂商的“AI专用实例”竞赛
事实上,云服务商已开始响应这一需求。AWS推出“P4d实例”(支持400Gbps InfiniBand网络),GCP的“A2实例”标配本地NVMe存储,Nebius AI更是以“裸金属+高带宽”为核心卖点。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:不再只强调GPU数量,而是突出“网络-存储-计算”的协同性能。
Hyperion Research的报告也指出,2024年后,“平衡架构”将成为AI基础设施的主流设计理念——即网络带宽、存储速度与GPU算力需按比例匹配,避免“一快拖三慢”。
6. 未来展望
随着生成式AI模型规模向千亿、万亿参数迈进,分布式训练将成为常态,网络与存储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凸显。未来,我们可能看到:
- 自动化优化工具普及:类似Skypilot的框架会成为标配,开发者无需关注底层配置,只需声明任务需求;
- 专用硬件创新:针对AI训练的网络芯片(如NVIDIA BlueField)和存储加速卡将更成熟;
- “云-边-端”协同优化:不仅云端训练,边缘设备的模型部署也将纳入基础设施优化范畴。
正如Skypilot团队所言:“GPU只是冰山一角,真正的加速藏在数据流通和存储效率的底层。”这场关于“隐藏瓶颈”的发现,或许只是AI基础设施革命的开始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