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AI硬件市场迎来一款瞄准企业管理层的新品——智跃Agent一体机。这款定价6.8万元的设备,以“CEO专属AI助理”为定位,通过本地化部署的软硬件一体化设计,试图重新定义管理者与信息交互的方式。它不仅是一台机器,更像是一位24小时在线的“隐形助理”,主动整合企业内部信息、生成决策参考报告,并以“开箱即用”的低门槛特性,向传统管理模式发起挑战。
image-tMTt.png

1. 产品概述:为CEO打造的AI私人助理

1.1 硬件与部署:A4纸大小的本地算力中心

智跃Agent一体机的物理形态打破了传统AI硬件的刻板印象——A4纸大小的12L机箱内,集成了硬件、软件、算力及预置Agent,搭载单卡RTX 4090 GPU。与依赖云端算力的产品不同,其所有数据处理和存储均在本地完成,既保障了毫秒级响应速度,也从源头杜绝了核心数据外泄风险。

从部署流程看,用户无需技术团队支持:插电、简单配置(如接入企业IM系统),1小时内即可启用。通过定制App,管理者可直接上传本地文档,或快速对接飞书、钉钉等主流办公软件,实现信息源自动汇总。这种“开箱即用”的设计,精准切中了非技术背景管理者的痛点。

1.2 核心价值:让信息“找”到管理者

传统企业管理中,信息传递常因层级过滤导致失真,或因分散在群聊、文档、邮件中难以整合。智跃Agent一体机的核心解决思路是“主动服务”:通过预置的管理场景Agent,自动收集、梳理企业内部信息,并以结构化报告呈现。例如,针对一周行程,系统可生成两种模式的“专属简报”——长文模式(含项目进度分析、数据洞察及原始信息关联)和事项模式(突出任务优先级与关键活动),且所有内容支持一键溯源至具体群聊或文档,确保数据真实性。

2. 功能解析:四大能力重构管理效率

2.1 直击真相:穿透层级的信息直达

企业管理中,多层级汇报往往导致信息“过滤”或“美化”。智跃通过打通内部系统(如项目管理工具、代码仓库、办公IM),直接抓取原始数据生成报告,避免人工加工带来的信息损耗。例如,某互联网公司使用后发现,系统自动汇总的研发进度报告中,部分“未被人工上报的延期风险”被提前暴露,为决策争取了缓冲时间。

2.2 透视研发:实时可视化项目动态

针对技术团队管理痛点,设备可自动监控代码提交记录、任务状态(如GitHub、Jira数据),并以可视化图表呈现项目进度。管理者无需依赖周报,即可实时掌握研发团队的实际进展,识别卡顿环节。

2.3 沉淀会话资产:碎片化信息结构化

日常办公中的会议纪要、群聊讨论、项目文档等“非结构化信息”,往往因缺乏整理而难以复用。智跃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,自动将这些内容梳理为结构化知识库,支持关键词检索和关联分析。例如,某制造企业的生产问题讨论记录,被系统自动归类为“设备故障”“供应链延迟”等标签,形成可追溯的经验库。

2.4 安全保密:本地部署的终极防护

作为面向企业核心数据的工具,安全是基础要求。智跃采用“完全本地化”架构:数据存储于企业内部服务器,不与外部网络交互。即使用户接入飞书、钉钉等第三方工具,信息也通过端到端加密传输,确保核心数据“不落地、不外流”。这一特性使其尤其适合对保密要求极高的金融、高新制造等行业。

3. 技术支撑:工程化驱动的“小而美”方案

3.1 核心技术:GraphRAG重构信息检索逻辑

智跃的底层技术核心是自研的检索增强生成(RAG)系统,但其创新点在于对“工程化落地”的极致追求。传统RAG依赖向量检索,而智跃团队基于微软GraphRAG理念,开发了三大优化方向:

  • 多维实体提取:模拟人类记忆的“联想式检索”,不仅提取关键词,还识别实体间的层级、因果关系(如“项目A”与“研发团队B”“供应商C”的关联);
  • 动态关系建立:检索时实时构建实体网络,避免预存关系图谱导致的冗余计算;
  • 抗幻觉机制:通过Agent自我反思(交叉验证信息来源)和百分百溯源设计,确保输出内容“有依据、可验证”。

Tips:GraphRAG与传统RAG的本质差异
传统RAG类似“关键词搜索+生成”,可能忽略信息间的深层关联;而GraphRAG通过知识图谱建模实体关系,生成的内容更贴近人类逻辑,尤其适合需要“梳理复杂业务关系”的管理场景。

3.2 模型选型:小模型驱动的高效计算

为实现单卡RTX 4090上的高效运行,智跃选择了Qwen3-30B-A3B模型——这是一款总参数量300亿、激活参数量仅30亿的混合专家(MoE)模型。通过上下文工程和任务拆分,团队将embedding(向量生成)、rerank(结果排序)、多模态处理等功能集成于单卡,既降低硬件成本,又保证了响应速度(平均报告生成时间<5分钟)。

4. 市场定位:在AI硬件赛道切中细分需求

4.1 差异化竞争:从“开发者工具”到“管理者助手”

当前AI硬件市场中,多数产品(如Dify Cube、硅基流动“硅基一号”)更偏向开发者,提供模型部署与二次开发平台,需技术人员配置。而智跃的核心差异在于直接面向非技术管理者:预置管理场景Agent(如行程分析、项目监控),用户无需编写代码,通过简单交互即可生成报告。这种“去技术化”设计,使其在“开发者工具”之外,开辟了“管理者AI硬件”的细分赛道。

4.2 价格与价值:6.8万元背后的“时间成本账”

6.8万元的定价在私有化AI硬件中处于中等水平,但其价值主张并非“卖算力”,而是“为管理者节省时间”。据智跃官网案例,某企业CEO使用后,每周信息处理时间从12小时压缩至3小时,决策效率提升40%。这种“以时间换价值”的定位,使其更容易获得企业决策者的认可。

5. 实际应用:从互联网到制造业的落地案例

5.1 互联网科技:挖掘“未被上报的关键问题”

某互联网公司接入系统后,设备自动抓取客服聊天记录,24小时分析用户反馈。上线首周即识别出30余条“未被人工上报的产品缺陷”(如某功能在特定机型的兼容性问题),帮助产品团队提前迭代。同时,飞书群聊内容被自动整理为“项目进度看板”,避免信息淹没在聊天记录中。

5.2 高新制造:满足高保密需求的独立汇报

某芯片制造企业因保密要求,禁止核心数据上传云端。智跃的本地化部署方案使其无需担心信息外泄:员工通过专属App直接汇报工作,数据端到端加密,不经第三方中转。系统还自动监控研发任务与代码提交,生成“脱敏版”进度报告,既满足保密合规,又让管理层实时掌握研发动态。

6. 未来展望:从“助理”到“分身”的进化

智跃团队表示,当前版本仍以“信息整合”为核心,下一步将向“决策辅助”升级:例如接入审批系统,自动处理标准化流程(如报销初审);结合行业知识库,为战略决策提供参考建议。同时,团队计划开发面向不同岗位的Agent(如财务、法务、研发),让AI能力覆盖企业全链路。

这一规划与2025年AI行业趋势高度契合——据IDC报告,“私有化部署+垂直场景Agent”将成为企业AI落地的主流方向。智跃若能持续打磨场景适配能力,或有望从“小众产品”成长为管理工具的新范式。

7. 总结:当AI成为管理者的“信息过滤器”

智跃Agent一体机的出现,本质是AI技术从“通用能力”向“垂直场景”渗透的缩影。它不追求取代人类助理,而是通过技术解决“信息过载”“传递失真”等管理痛点,让管理者从繁琐的信息筛选中解放出来,聚焦真正需要决策的核心问题。对于年营收千万以上、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,6.8万元或许不是一笔小投入,但如果能换来决策效率的提升与数据安全的保障,这场“用AI重构管理”的尝试,或许值得一试。

参考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