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Isaacs机器人在旧金山洗衣房正式上岗,开启叠衣服务商业化时代
在旧金山Tumble Laundry洗衣房的一角,一台搭载机械臂的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分拣、抓取、铺平一件件刚烘干的衣物——从T恤到衬衫,它能在几十秒内完成人类需要1-2分钟的折叠工作,叠好的衣物整齐码放在收纳格中,等待用户取走。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演示视频,而是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衣物折叠机器人Isaacs的日常工作场景。
由前苹果AI高管团队创立的Weave Robotic公司,在2025年将Isaacs正式投入Tumble Laundry服务,用户只需支付少量额外费用,就能享受机器人叠衣服务。根据Weave Robotics官网信息,Isaacs目前已实现约70%的端到端自主折叠能力,遇到材质复杂(如丝绸)或形状不规则(如带有大面积图案的卫衣)的衣物时,会通过远程人类操作员介入处理。这种“AI主导+人工辅助”的模式,既保证了服务效率,又能通过实际数据持续优化机器人性能。
Tumble Laundry作为旧金山知名的现代化洗衣房品牌,其合作选择并非偶然。不同于传统自助洗衣店,Tumble Laundry主打“高效、智能”的服务体验,而Isaacs的加入恰好契合这一定位。从Weave Robotics官方X账号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到,Isaacs的机械臂配合吸盘,能精准识别衣物边角,即使是领口、袖口等细节也能处理到位,折叠标准甚至超过人工——衬衫衣领朝上、褶皱对齐,堆叠高度误差不超过2厘米。
2. 技术核心:VLA模型如何让机器人“看懂”并“叠好”衣服
Isaacs的核心竞争力,来自Weave Robotic自主研发的“视觉-语言-动作模型(VLA)”。这一技术并非简单的机械编程,而是让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“理解-决策-执行”能力,是当前“具身人工智能”领域的前沿应用。
2.1 VLA模型:从“看图片”到“做动作”的跨越
传统叠衣机器人(如早期的FoldiMate)需要通过预设程序识别特定类型的衣物,一旦遇到未编程的款式或材质就会“卡壳”。而VLA模型的突破在于,它通过海量网络图像、文本数据和物理动作数据训练,能直接将“视觉输入”(看到的衣物形态)和“语言指令”(如“折叠衬衫”)转化为机械臂的动作代码。
Tips:什么是“具身人工智能”?
具身智能指的是机器人通过与物理世界的互动(如触摸、移动、操作物体)来学习和理解环境,而非仅依赖虚拟数据。VLA模型正是具身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,它让机器人不仅“能看”,还能“理解为什么这么做”,从而处理更复杂的现实场景。
Isaacs的VLA模型借鉴了Google DeepMind RT-2模型的思路,但针对叠衣场景做了优化:它能识别衣物的材质(棉、麻、化纤)、版型(宽松、紧身)甚至磨损程度(如起球区域),并调整抓取力度和折叠角度。例如,处理羊毛衫时,机械臂会降低吸盘吸力,避免勾住纤维;折叠儿童衣物时,动作幅度会更小以保证精度。
2.2 70%自主率背后:“AI学习+人工兜底”的协同机制
尽管VLA模型已具备强大泛化能力,Isaacs目前仍需要30%的人工介入。Weave Robotics的技术团队解释,这并非技术缺陷,而是商业化落地的“务实选择”:
- 复杂场景处理:当衣物缠绕打结、沾有污渍(如油渍影响识别)或带有金属装饰(如纽扣反光干扰视觉)时,AI可能出现“决策犹豫”,此时远程操作员可通过手柄接管机械臂,完成折叠后数据会反哺模型,帮助AI下次应对类似情况。
- 安全冗余设计:洗衣房环境中可能有用户靠近,人工介入能实时监控操作安全,避免机械臂误触人体或贵重衣物。
通过这种“AI主导-人工纠错-数据回流-模型迭代”的闭环,Isaacs的自主率正以每月2%-3%的速度提升。Weave Robotics官网披露,其数据管道每天可处理超过1000件衣物的折叠数据,涵盖200+种材质和款式,这让模型对“非标衣物”的处理能力持续增强。
3. 从实验室到洗衣房:Isaacs如何突破行业困境
叠衣机器人并非新概念。早在2010年代,FoldiMate、Laundroid等产品就曾引发关注,但最终因技术不成熟或商业化路径错误而失败。Isaacs能成为“首个商业化产品”,关键在于它解决了行业两大核心难题。
3.1 技术路线:从“专用机械”到“通用AI+机械臂”
FoldiMate和Laundroid采用的是“专用机械结构”——通过定制化的滚轮、夹板等部件折叠衣物,成本高且灵活性差。例如,Laundroid的机器重达150公斤,只能折叠特定尺寸的上衣和裤子,遇到连衣裙、袜子等就无法处理。
Isaacs则选择“通用机械臂+AI软件”的路线:机械臂是标准化硬件(类似工业机器人,但更轻巧),核心能力通过软件迭代实现。这意味着,未来Isaacs不仅能叠衣,还能通过更新算法拓展到整理杂物、摆放餐具等任务。Weave Robotics CEO Evan Winelan在采访中提到:“硬件是基础,软件才是让机器人‘进化’的灵魂。”
3.2 商业化路径:从“卖机器给家庭”到“在洗衣房提供服务”
FoldiMate曾计划以980美元的价格直接卖给家庭用户,但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功能让消费者望而却步。Isaacs则反其道而行之:先切入B端商业场景(洗衣房),通过“按次收费”模式降低用户门槛(用户无需购买机器,只需为叠衣服务付费),同时积累真实数据优化模型。
这种“B2B2C”模式的优势显著:
- 对洗衣房而言,Isaacs能替代1-2名全职员工,降低人力成本;
- 对用户而言,每次叠衣费用仅需2-3美元,性价比高于人工;
- 对Weave Robotics而言,洗衣房成为“数据工厂”,每天处理数百件衣物,为模型迭代提供源源不断的“养料”。
相比之下,FoldiMate等前辈因缺乏真实场景数据,模型始终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最终难以突破技术瓶颈。
4. 团队与资本:苹果AI基因+顶级资本的加持
Isaacs的落地,离不开Weave Robotic团队的技术积累和资本的支持。这家成立仅3年的公司,从诞生起就自带“明星光环”。
4.1 核心团队:苹果AI高管+卡内基梅隆学霸
公司两位创始人Evan Winelan(CEO)和Kaan Dogrusoz(CTO)均毕业于机器人领域顶尖学府卡内基梅隆大学,且都曾在苹果AI部门担任核心职位。Evan Winelan曾主导Siri的语义理解模块升级,Kaan Dogrusoz则参与了Apple Watch运动传感器的算法研发。
苹果的工作经历让他们深谙“用户体验至上”的产品逻辑——Isaacs的隐私保护设计就是典型例子:闲置时摄像头自动折叠关闭,躯干降低至50厘米(减少视觉压迫感),机身采用白色哑光材质,融入洗衣房环境而不显突兀。这种“技术+设计”的双重基因,让Isaacs不仅是一台机器,更像一个“懂用户”的助手。
4.2 资本认可:Y Combinator+顶级风投的押注
在产品尚未公开时,Weave Robotics就完成了三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硅谷顶级孵化器Y Combinator和专注硬科技的风投FundersClub。据Crunchbase数据,其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达1亿美元,远超同期机器人创业公司。
资本的青睐源于对“商业化可行性”的认可。Y Combinator合伙人Michael Seibel曾评价:“大多数机器人公司死在‘从原型到产品’的路上,而Weave Robotics一开始就想清楚了‘如何赚钱’——通过洗衣房服务验证技术,再向家庭场景渗透,这是一条务实的路径。”
5. 未来:从洗衣房到家庭,通用机器人的想象空间
Isaacs在洗衣房的应用只是起点。Weave Robotics的愿景是让它成为“家庭通用机器人”,未来将拓展至三大场景:
5.1 家庭杂物整理:从叠衣到“全屋收纳”
根据官网规划,Isaacs下一步将增加“衣物分类”功能——能区分脏衣、干净衣物,并将洗好的衣物放入衣柜指定位置。长期来看,它还能整理书架、叠被子、摆放拖鞋等,解决家庭“收纳焦虑”。
5.2 安防与看护:“会移动的家庭管家”
Isaacs的机械臂底座将升级为轮式移动平台,具备自主导航能力。用户离家时,它可巡逻检查门窗是否关闭、电器是否断电;家中有老人或儿童时,能通过摄像头(需用户授权)识别异常情况并报警。
5.3 隐私与成本:家庭普及的两大挑战
尽管前景广阔,Isaacs要进入家庭仍需解决两个问题:隐私和成本。目前Isaacs的硬件成本约5万美元(主要来自机械臂和传感器),短期内难以降至家庭可接受的价格。Weave Robotics的策略是“先租赁后销售”——初期通过按月租赁的方式进入高端家庭,待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后,再推出消费级版本。
隐私方面,团队承诺“数据本地化存储”,所有视觉数据仅在设备端处理,不上传云端。这一设计已通过欧盟GDPR认证,为未来进入海外市场铺平道路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