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苹果AI战略转向:放弃收购Perplexity,押注自研WKA搜索引擎
苹果近期在AI领域的动作引发行业密集关注。据彭博社资深记者Mark Gurman报道,这家科技巨头已放弃收购新兴AI搜索公司Perplexity的计划,转而全力推进自研AI搜索引擎项目,代号“WKA”(World Knowledge Answers,世界知识问答),目标2026年春季正式推出。这一战略转向不仅让其股价在消息公布当日逆势上涨3.8%(创近一个月最大单日涨幅),更标志着苹果在AI搜索赛道的布局进入“自主研发”新阶段。
1.1 从“买买买”到“自己做”:放弃收购背后的战略考量
今年夏天,苹果曾与Perplexity展开深入收购谈判。作为近年快速崛起的AI搜索新星,Perplexity以“类ChatGPT式”的问答体验著称,能直接生成简洁准确的搜索摘要,用户无需跳转网页即可获取答案,这类模式正逐步冲击传统搜索引擎的使用习惯。当时市场普遍认为,收购Perplexity可能帮助苹果快速补齐AI搜索技术短板,缩短与OpenAI、谷歌Gemini等对手的差距。
然而,苹果最终选择“自己干”。尽管具体原因未公开,但行业分析指出,苹果可能更倾向于技术自主可控——避免收购后因文化差异、技术整合难度影响产品节奏。此外,Perplexity作为初创公司,估值可能已随行业热度水涨船高,而苹果近年在AI领域的投入(如2023年Vision Pro的AI交互技术)显示其更愿深耕自研能力。
1.2 股价上涨的双重驱动:自研利好与谷歌“定心丸”
苹果股价的单日3.8%涨幅,背后有两大支撑因素。一方面,自研AI搜索引擎的消息释放了“苹果加速AI布局”的信号,缓解了市场对其“在生成式AI浪潮中动作迟缓”的担忧。另一方面,谷歌确认将继续支付默认搜索引擎费用——这一合作每年为苹果贡献约200亿美元收入,占其服务业务营收的近15%。双重利好下,投资者对苹果的增长预期得以提振。
2. WKA引擎:Siri的“智能重构”与跨场景渗透
WKA并非独立产品,而是苹果为重塑Siri打造的“AI大脑”。按照规划,它将让Siri从“语音指令执行者”升级为“智能问答助手”,并逐步渗透到Safari浏览器、Spotlight搜索等核心入口。
2.1 Siri的“能力跃迁”:从“听指令”到“答问题”
现有Siri的局限在于依赖预设指令库,难以处理复杂问题或实时信息查询(例如“解释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”或“总结今天的科技新闻”)。而WKA将赋予Siri三大核心能力:
- 全网信息抓取:突破封闭生态限制,实时检索互联网内容;
- AI摘要生成:通过大语言模型提炼信息,输出简洁准确的答案;
- 上下文理解:支持多轮对话,理解用户问题的深层需求(如“推荐适合新手的露营装备”后,追问“预算500元内有哪些选择”)。
2.2 跨平台整合:Safari与Spotlight的“智能加持”
除Siri外,苹果内部正讨论将WKA嵌入两大核心场景:
- Safari浏览器:在搜索栏直接提供AI摘要结果,类似Perplexity或微软Bing的“问答式搜索”;
- Spotlight全局搜索:让用户在桌面/手机下滑搜索时,不仅能找到本地文件,还能获取全网信息的智能总结。
这种“多入口渗透”策略,可能让WKA成为苹果生态的“隐形智能层”——无论用户通过语音、浏览器还是系统搜索,都能获得一致的AI体验。
3. 合作与竞争:谷歌技术“借力”与自主研发的平衡
苹果并未完全“闭门造车”。最新消息显示,它已与谷歌达成协议,将评估测试后者开发的AI模型,为Siri部分功能提供技术支持。这种“自研为主、合作为辅”的模式,背后是苹果对“短期效率”与“长期主权”的权衡。
3.1 谷歌的“技术输血”:为何苹果需要外部支持?
尽管WKA定位自研,但苹果仍需应对两大挑战:一是AI模型训练的算力成本(大语言模型训练需巨额GPU投入),二是复杂场景下的技术成熟度(如多模态理解、实时信息准确性)。谷歌作为AI领域的“老牌玩家”,在搜索相关性算法、数据处理效率上有深厚积累——双方合作可帮助苹果快速验证技术方案,降低自研风险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合作不影响WKA的核心自研路线。苹果更可能将谷歌技术用于“非核心功能补充”(如特定领域的问答优化),而核心的模型架构、数据隐私方案仍由自家团队掌控。
3.2 长期逻辑:从“依赖合作”到“技术自主”
苹果与谷歌的合作本质是“阶段性互补”。一方面,谷歌需要维持与苹果的默认搜索引擎合作(保住iOS用户流量);另一方面,苹果通过借力谷歌技术加速WKA落地,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。这种平衡策略,与苹果在芯片领域的路径类似——从依赖英特尔到自研M系列芯片,最终实现技术主权。
4. 人才危机:10名核心研究员离职,AI团队面临“失血”
尽管战略清晰,苹果的WKA项目仍面临现实挑战:AI人才的持续流失。过去数周,已有10名AI团队核心成员离职,转投Meta、OpenAI、Anthropic等竞争对手。
苹果的人才流失并非个例。2023年以来,生成式AI浪潮推动行业对顶尖人才的需求激增,Meta、OpenAI等公司通过高薪、股权激励、“前沿技术探索自由度”等条件吸引人才。例如,OpenAI为资深研究员开出的年薪+股票包可达千万美元级别,远超苹果的薪酬体系。
为应对危机,苹果正通过“小型收购”补充人才——例如收购专注于AI推理优化的初创公司,将团队整体纳入。这种“以收购带人才”的模式,曾帮助苹果在芯片、AR领域快速组建团队。
5. 2026年的“AI搜索战场”:苹果能否打破格局?
WKA的2026年推出计划,将苹果推向AI搜索赛道的正面竞争。目前,该领域已有多个玩家:谷歌Gemini、微软Bing AI、Perplexity、ChatGPT Plugins等,各有优势。苹果的差异化竞争力,可能来自“生态整合”与“隐私保护”。
谁是WKA的主要对手?
- 谷歌Gemini:依托全球最大搜索引擎的数据优势,实时性与准确性领先;
- Perplexity:以“无广告、简洁问答”为卖点,用户增长迅速;
- 微软Bing AI:深度整合OpenAI技术,浏览器+搜索+办公生态联动。
苹果的优势在于硬件-软件-服务的垂直整合:例如,用户在iPhone上通过Siri提问后,可直接跳转至Safari查看详情,或通过Apple Watch接收答案推送。此外,苹果的“隐私优先”理念可能成为差异化标签——WKA的本地计算能力(如在设备端处理部分AI任务)可减少数据上传,缓解用户对“信息安全”的担忧。
WKA仍需跨越两大障碍:一是技术成熟度——能否在2026年前实现“准确、流畅”的问答体验;二是内容生态——如何与内容创作者、出版商协商版权(AI抓取信息可能涉及内容授权问题)。此外,若谷歌因WKA威胁减少默认搜索引擎费用,苹果的服务业务营收也将承压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