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海洋:地球气候系统的“沉默引擎”
地球气候的脉动,藏在每一次洋流的涌动和深海的温度变化中。你可能不知道,这片覆盖地球表面71%的蓝色疆域,其实是气候系统最关键的“能量库”与“记忆体”。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(AR6)和NASA的持续监测数据,自1970年以来,地球气候系统新增热量中约91%被海洋吸收——这意味着海洋不仅缓冲了全球变暖的速度,其内部缓慢而深刻的流动(如温盐环流)更决定着全球能量的重新分配,直接影响区域干旱、洪涝乃至全球冷暖格局。
能否精准捕捉海洋的三维动态(尤其是千米深度的温度、盐度和流速变化),一直是气候科学的核心挑战。然而,传统预测方法正遭遇难以突破的瓶颈。
2. 传统气候预测的困境:物理模型为何难以突破瓶颈
长期以来,气候预测依赖基于流体力学方程的物理模型,例如全球广泛使用的NEMO(Nucleus for European Modelling of the Ocean)海洋模式。这类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求解复杂的物理方程,试图还原海洋的运动规律。但它们面临一个根本性矛盾:地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包含百万网格点、多变量交互的超高维系统,有限的计算资源难以完整求解所有方程。
为了运行模型,科学家不得不“妥协”:要么降低空间分辨率(例如将海洋网格精度从10公里粗化为100公里),要么对小尺度物理过程(如海洋湍流、云形成)进行“参数化”——用简化公式近似真实过程。这种妥协直接导致系统性偏差:例如传统模型对厄尔尼诺(ENSO)的预报时长通常局限在12-15个月,对海洋热浪等极端事件的预警能力也因物理过程近似而大打折扣。
3. ORCA-DL:数据驱动的AI大模型如何重塑预测范式
2025年9月,《Science Advances》发表的一项国际联合研究打破了这一僵局。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、复旦大学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机构开发的ORCA-DL大模型,首次实现了从季节到十年尺度的全球海洋精准预测。其核心突破在于:不再依赖人类预设的物理方程,而是让AI直接从海量数据中学习海洋的演化规律。
3.1 数据驱动的“多元宇宙”训练:CMIP6如何为AI提供“养料”
ORCA-DL的“智慧”源于对全球气候数据的深度学习。它的训练数据来自CMIP6(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)——这是一个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(WCRP)协调的国际项目,汇集了全球20多个顶尖气候建模中心的数百年模拟数据。
Tips:什么是CMIP6?
CMIP6就像气候研究的“多元宇宙数据库”:不同国家的模型基于各自对物理过程的理解,模拟了从工业革命前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候状态。ORCA-DL通过学习这些“平行宇宙”的共性与差异,既吸收了人类对气候物理的认知,又突破了单一模型的局限。
3.2 分而治之的神经网络:让AI“看懂”海洋的三维密码
面对海洋系统的超高复杂性(百万级网格点、温度/盐度/流速等多变量、从表层到千米深海的垂直结构),ORCA-DL设计了专用架构:
- 海洋编码器:同步“感知”全球不同区域、不同深度的海洋信号,捕捉局部特征与全局关联;
- 时间多专家模块:模拟常微分方程的动态特性,学习温度、盐度等变量随时间的非线性交互规律。
这种设计让AI既能“看清”表层洋流的细微变化,也能“记住”深海缓慢的热量积累过程,最终实现对海洋三维结构的精准预测。
4. 性能突破:从厄尔尼诺预警到十年尺度稳定模拟
ORCA-DL的表现究竟有多强?通过与传统物理模型的对比,其优势一目了然:
能力指标 | ORCA-DL | 传统物理模型 |
---|---|---|
厄尔尼诺预报时长 | 20个月 | 12-15个月 |
海洋热浪捕捉能力 | 显著优于物理模型 | 存在系统性偏差 |
长期模拟稳定性 | 十年级,累积误差更低 | 误差随时间累积加大 |
多变量三维建模 | 同时处理多变量、多层次 | 受限于分辨率,常需简化 |
4.1 厄尔尼诺预警:提前20个月“读懂”太平洋的心跳
厄尔尼诺(ENSO)是影响全球气候的“强信号”——它通过改变太平洋海温,引发东南亚干旱、南美洪涝等极端天气。传统模型最多提前1年预警,而ORCA-DL将这一时长推至20个月,为防灾减灾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(图2A)。
4.2 海洋热浪与长期稳定模拟:从短期灾害到十年气候趋势
除了极端事件,ORCA-DL在长期预测中同样表现出色:
- 海洋热浪(MHWs):对全球七大典型海域(如北大西洋、澳大利亚周边)的热浪预警技巧显著提升(图2B);
- 十年尺度模拟:在长达十年的预测中,其累积误差远低于传统模型,能更稳定地推演海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(图2C)。


5. 模型的“边界”:数据与物理的平衡之道
尽管表现惊艳,ORCA-DL的能力仍有“天花板”:
- 数据偏差的局限:模型依赖CMIP6数据,而这些数据本身源于物理模型,其偏差可能成为ORCA-DL的“认知边界”;
- 物理响应的不足:对季节循环等规律的模拟更多依赖历史数据“记忆”,而非对太阳辐射等外部驱动力的实时物理响应。例如,若未来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变化,模型可能难以准确捕捉海洋的全新反馈。
研究团队指出,未来需融合人类活动(如碳排放)等“外部强迫”数据,让AI不仅“学习历史”,更能“推演未来”——最终成为可探索气候因果关系的“虚拟实验室”。
6. 从“风乌”到“虎鲸”:AI构建地球系统的数字孪生
ORCA-DL并非孤例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此前推出的“风乌”模型,已将全球天气预报精度推至15天;如今“虎鲸”(ORCA-DL)则深入海洋,实现气候尺度的预测。两者结合,正构建从“天气”到“气候”的完整AI地球系统模拟能力。
这种“数字孪生”技术的意义远超预测本身:它能以极低成本测试不同减排路径下的地球未来,帮助人类在“气候赌局”中做出更理性的决策。正如研究团队所言:当AI开始“聆听”海洋、“读懂”大气,人类守护地球的能力,正迎来范式性的飞跃。
参考链接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