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象一下,你正在ChatGPT里规划周末行程:刚用自然语言让AI推荐了“适合家庭出游的近郊景点”,下一秒无需退出对话,就能直接点开Zillow查看附近民宿、调用Canva设计行程海报,甚至让Spotify根据行程氛围生成专属歌单——这不是科幻场景,而是OpenAI在2025年DevDay大会上发布的Apps SDK带来的现实。这场发布不仅让ChatGPT从“对话工具”跃升为“应用平台”,更标志着AI与第三方服务的交互进入“无缝协作”新阶段。
image-mQmF.png

1. 从“问与答”到“点与用”:ChatGPT重构应用交互逻辑

过去,用户使用AI助手的流程往往是“提问-获取信息-跳转应用-完成操作”的割裂链条。比如想设计一张产品海报,需要先让ChatGPT生成文案,再复制到Canva手动调整;查询房源时,得把AI推荐的区域手动输入Zillow。而Apps SDK的出现,彻底打破了这种“多步跳转”模式。

1.1 一站式体验:在对话窗口里完成“全流程任务”

现在,用户只需在ChatGPT中输入指令,即可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完成核心操作。例如:

  • 找房场景:对ChatGPT说“帮我看看上海徐汇区预算800万的两居室,优先近地铁”,Zillow会直接在对话中弹出交互式地图,显示符合条件的房源,点击即可查看户型图、联系经纪人,全程无需离开ChatGPT;
  • 设计场景:描述“为宠物咖啡店设计开业海报,用暖色调和卡通猫咪元素”,Canva会自动生成3套方案,用户可实时反馈“把猫咪换成柴犬”,AI会联动Canva即时调整并刷新结果;
  • 学习场景:启动Coursera后,视频会以“画中画”模式悬浮在对话窗口,边看数据分析课程边提问“刚才讲的线性回归公式怎么理解”,ChatGPT会结合视频内容生成图文解析,甚至用动画演示计算过程。

这种“指令-响应-操作”的闭环体验,让用户注意力无需在多个应用间切换,效率提升的同时,也降低了使用门槛。

2. 技术解密:MCP协议与GPT-5如何让应用“听懂人话”

Apps SDK能实现上述体验,核心依赖两大技术支柱:基于MCP协议的标准化交互框架,以及GPT-5的“上下文理解”能力。

2.1 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:让AI与应用“共享语境”

MCP协议全称为“模型上下文协议”,最早由Anthropic在2024年提出,是一套开源标准,旨在解决AI模型与第三方应用的数据同步问题。OpenAI在其基础上优化后,实现了三大核心能力:

  • 实时数据互通:第三方应用可将用户操作数据(如Zillow的房源筛选条件、Canva的设计进度)实时同步给GPT-5,确保AI始终“知道用户在做什么”;
  • 动态UI渲染:支持应用在ChatGPT内呈现复杂界面(如地图、视频播放器、设计画布),且保持与原生应用一致的交互逻辑;
  • 权限安全控制:用户可自主授权数据访问范围(如仅允许ChatGPT读取当前房源信息,不涉及历史浏览记录)。

Tips:MCP协议的价值类似于互联网早期的“HTTP协议”——通过统一标准,让原本独立的系统(AI模型与第三方应用)能够“无障碍对话”。没有MCP,不同应用需为ChatGPT开发定制接口,成本高且体验碎片化;有了MCP,开发者只需按标准适配,即可快速接入生态。

2.2 三大呈现模式:适配不同场景的“交互形态”

为平衡“对话简洁性”与“功能完整性”,Apps SDK提供三种应用呈现模式,覆盖轻量浏览到深度操作的全场景:

模式 适用场景 交互特点 典型案例
内联卡片/轮播图 快速信息浏览(如房源列表、设计方案) 占用对话窗口部分区域,支持左右滑动切换内容 Canva设计方案预览、Zillow房源卡片
全屏模式 沉浸式任务(如视频学习、地图操作) 临时覆盖ChatGPT界面,保留返回对话按钮 Coursera课程视频、Zillow房源详情
画中画模式 多任务并行(如边看视频边提问) 悬浮窗口可拖动缩放,不影响对话输入 Coursera视频播放、Spotify音乐控制

例如Spotify集成后,用户说“创建一个适合雨天的放松歌单”,歌单会以内联卡片展示;点击“播放”则切换为画中画模式,歌曲播放控件悬浮在对话上方,用户可继续聊天的同时调整音量或切歌。

3. 实测体验:五大头部应用如何玩转“AI+服务”

除了原文提到的Coursera、Canva、Zillow,OpenAI还联合Spotify、Figma等合作伙伴完成了深度集成。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技术可能性,更预示着不同领域的应用将如何被AI重构。

3.1 Coursera:让学习从“被动看”到“主动问”

传统在线课程的痛点是“遇到疑问无法即时解答”。集成ChatGPT后,Coursera实现了“视频内容实时解析”:用户启动课程后,GPT-5会逐帧分析视频画面和音频,自动标记关键知识点(如公式、概念)。当用户提问“第15分钟讲的决策树剪枝是什么意思”,AI会定位到对应片段,用动画拆解原理,并结合课程大纲补充扩展内容。

画中画模式的设计尤为巧妙:视频窗口可缩小至右下角,用户既能看到讲师演示,又能在对话区输入问题,形成“看-问-学”的闭环。

3.2 Canva+Figma:文本驱动设计的“效率革命”

Canva和Figma的集成,将“设计门槛”从“会用工具”降到“会描述需求”。

  • Canva侧重轻量化设计:用户描述“为瑜伽工作室设计周年庆海报,主色用薄荷绿,加莲花图案和‘感恩同行’文案”,AI会调用Canva的模板库和素材引擎,生成3套方案,支持实时调整“把莲花换成蝴蝶”“字体换成手写体”;
  • Figma侧重专业UI设计:对ChatGPT说“设计一个智能家居APP的登录页,深色模式,包含账号密码框和‘忘记密码’按钮”,Figma会直接返回可编辑的原型文件,图层结构清晰,甚至自动标注尺寸规范,设计师可直接导入Figma客户端继续细化。

这种“文本→设计→调整”的流程,让非专业用户也能快速产出可用设计,而专业设计师则节省了60%以上的基础操作时间。

3.3 Zillow+Spotify:生活服务的“个性化精准匹配”

Zillow和Spotify的集成,则体现了AI对“个性化推荐”的强化。

  • Zillow结合记忆功能:如果用户之前提过“喜欢带阳台的户型”,再次查询房源时,AI会自动筛选带阳台的选项,并在卡片中标注“符合您偏好的阳台设计”;
  • Spotify语音交互优化:支持自然语言控制,比如“把这首歌的风格换成爵士版”“添加一首和当前歌单氛围相似但节奏更快的歌”,AI会分析当前播放列表的曲风、BPM(每分钟节拍数),调用Spotify API生成调整后的歌单。

4. 商业化启动:ACP协议如何平衡“平台、开发者与用户”

Apps SDK不仅改变体验,更重塑了AI应用的商业模式。OpenAI同步推出的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(ACP),让第三方应用能直接在ChatGPT内收费,形成“用户付费-开发者盈利-平台分成”的生态闭环。

4.1 分成机制:15%佣金背后的“生态博弈”

根据ACP协议,开发者通过ChatGPT向用户收费时,需向OpenAI支付15%的佣金,剩余85%归开发者所有。收费模式支持“按次付费”(如单次设计生成2元)、“包月订阅”(如Coursera课程99元/月)或“免费+增值”(基础功能免费,高级模板收费)。

这一比例高于苹果App Store的15%-30%(中小开发者可享15%),但低于Google Play的30%。OpenAI表示,15%主要用于服务器成本和生态维护,但部分中小开发者仍有顾虑:“对高频低单价的工具(如简历生成器)来说,15%佣金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润。”

4.2 生态分层:头部先行,中小开发者面临“入场门槛”

目前接入的应用多为Coursera、Canva等头部平台,它们具备技术能力和品牌优势,能快速适配MCP协议。而中小企业则面临两大挑战:

  • 技术成本:需重构API接口以支持MCP协议,对小型团队来说开发周期较长;
  • 用户信任:用户在ChatGPT内授权第三方应用时,更倾向选择知名品牌,小应用可能面临“转化率低”问题。

不过OpenAI已推出“开发者扶持计划”,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团队提供API费用减免和技术培训,试图推动生态多元化。

5. 竞争格局:OpenAI的“开放生态” vs 谷歌/Anthropic的“差异化路线”

Apps SDK的发布,也让AI平台的“生态战略”差异浮出水面。目前主要玩家的路线可分为三类:

5.1 OpenAI:“全场景开放”,做“应用操作系统”

OpenAI的策略是“横向扩展”——不局限于自有服务,而是开放接口让所有第三方应用接入,目标是成为“AI时代的iOS/Android”。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覆盖场景广(从学习、设计到生活服务),但需解决“应用质量管控”和“用户注意力分配”问题(过多应用可能导致选择困难)。

5.2 谷歌Gemini:“闭环生态”,绑定Google Workspace

谷歌则选择“纵向深耕”,Gemini的第三方集成主要围绕Google Workspace(Gmail、Docs、Calendar),例如用户可在Gemini中直接调用Gmail发送邮件、用Docs生成报告,但暂未开放跨平台应用接入。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体验统一(均为谷歌系产品),但生态扩展性较弱。

5.3 Anthropic:“标准输出”,靠MCP协议“借船出海”

Anthropic作为MCP协议的提出者,并未直接推出应用平台,而是通过开放协议标准,让其他平台(如OpenAI、微软Copilot)采用。这种“技术赋能”路线虽不直接掌握用户,但可能成为生态的“基础设施提供者”,长期来看,随着MCP协议普及,其影响力将渗透到更多平台。

6. 挑战与未来

尽管Apps SDK前景广阔,但落地过程中仍需跨越几道关卡:

6.1 监管合规:欧盟暂未开放的背后

目前ChatGPT的应用访问功能暂不覆盖欧盟,核心原因是需符合《人工智能法案》(AI Act)第28条“动态服务监管”要求。该条款规定,能实时调整功能的AI系统需通过“持续合规评估”,而Apps SDK的第三方应用集成属于“动态功能扩展”,OpenAI需向欧盟监管机构提交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,预计2026年初完成合规后开放。

6.2 隐私风险:用户数据如何在AI与应用间流转

当用户在ChatGPT内使用Zillow时,房源浏览记录、联系方式等数据会在OpenAI与Zillow间传输。尽管MCP协议要求“最小权限原则”(仅同步必要数据),但仍存在数据泄露风险。例如2025年10月Reddit开发者社区就有用户反馈,某应用在未授权情况下获取了其ChatGPT对话历史,虽被OpenAI紧急下架,但也暴露了权限管控的漏洞。

6.3 未来展望:从“工具集成”到“智能协同”

长远来看,Apps SDK可能推动AI进入“智能协同”阶段——不仅是调用应用,而是让多个应用联动完成复杂任务。例如:用户说“策划一场生日派对”,ChatGPT可自动调用OpenTable预订餐厅、Spotify生成派对歌单、Canva设计邀请函,并通过Uber预约接送,全程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各应用。

这种“AI统筹+应用执行”的模式,或将重新定义“生产力工具”的形态,而OpenAI能否抓住机会,关键在于能否平衡开放与管控、创新与安全。

参考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