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工智能(AI)技术席卷全球、成为投资热点的当下,一家顶级风投机构却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条更具颠覆性的赛道。Inspired Capital联合创始人Alexa von Tobel近期公开表示,量子计算的长期潜力远超通用人工智能(AGI),并已通过战略投资量子硬件公司Logiqal,押注这一领域将引发下一轮科技革命。这一判断不仅挑战了当前的技术共识,也为我们揭示了风投视角下科技发展的新可能。

1. Inspired Capital的战略转向:从AI热潮到量子押注

1.1 重新定义“颠覆性”:AI的局限与量子的机遇

尽管AI已渗透到内容创作、数据分析、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,Inspired Capital却逐渐意识到其赛道的瓶颈。von Tobel在接受采访时直言:“AI的价值主要被Google、Microsoft等科技巨头掌控,初创企业很难建立持久的技术壁垒——品牌和速度在算法开源的时代,不足以形成‘护城河’。”

与之相对,量子计算被视为“范式级”的突破。Inspired Capital的投资组合数据显示,其在量子领域的布局占比已从2021年的5%飙升至2023年的28%,远超同期AI投资增速。这一转向的核心逻辑在于:量子计算有望解决经典计算机(包括AI依赖的超级计算机)无法处理的问题,例如新型材料设计、复杂分子模拟等,而这些能力将直接推动医药、能源、工业等基础领域的变革。

1.2 “凸性投资”哲学:用高风险换取指数级回报

支撑这一激进转向的,是Inspired Capital秉持的“凸性投资”理念——即押注那些成功概率低、但一旦突破就能带来数百倍回报的颠覆性技术。von Tobel解释:“量子计算的风险显而易见,硬件研发可能需要十年以上,且失败率极高。但如果成功,其影响将是‘地壳级’的——就像电力和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。”

这一策略与AI赛道的“快速迭代”形成鲜明对比。在量子领域,Inspired Capital宁愿承受“过早下注”的代价,也要锁定潜在的技术制高点。其2023年底领投Logiqal公司2000万美元A轮融资,正是这一哲学的典型实践。

2. 核心押注:中性原子量子硬件的突围之路

2.1 量子硬件赛道的“三国演义”

当前量子计算硬件研发呈现多路径竞争,主流技术包括超导量子比特、离子阱、中性原子和光子量子比特。每种路径各有优劣:

硬件路径 核心优势 主要瓶颈 代表企业/机构
超导量子比特 技术成熟度高,易量产 需极低温环境(-272°C),噪声较高 IBM、Google
离子阱 量子比特稳定性强,精度高 扩展性差,难以突破千级规模 IonQ
中性原子 物理噪声低,比特密度高 纠缠操控精度不足,规模化未验证 Logiqal、ColdQuanta
光子量子比特 室温运行,适合远距离通信 量子态易丢失,计算效率低 Xanadu

Inspired Capital最终选择押注中性原子路径,尤其是Logiqal公司基于镱元素(Ytterbium)的技术方案。这一选择并非偶然——中性原子在理论上具备“弯道超车”的潜力。

Tips:量子比特与经典比特的本质区别
经典比特(如计算机中的0和1)状态确定,而量子比特可通过“叠加态”同时表示0和1,通过“纠缠”实现多比特协同计算。这使得量子计算机在特定问题上(如大数分解、分子模拟)的效率远超经典计算机,但也对硬件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
2.2 镱元素中性原子:Logiqal的技术底气

Logiqal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Jeffrey Thompson创办,其核心技术是利用激光阵列捕获超冷镱原子,通过控制原子的量子态实现计算。与其他路径相比,这一方案的独特优势在于:

  • 物理噪声降低10倍:镱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稳定,受环境干扰更小,量子比特的“相干时间”(保持量子态的时长)更长;
  • 比特密度提升100倍:单个激光阵列可控制数千个原子,理论上可通过叠加阵列实现百万级量子比特;
  • 制冷成本降低30%:虽仍需超低温(-273°C),但制冷系统复杂度低于超导方案,更易小型化。

不过,中性原子路径也面临现实挑战。Nature 2023年研究指出,当前中性原子量子比特的纠缠操控精度仅85%,远低于离子阱的99.9%和超导量子比特的97%,这可能导致计算错误率上升。此外,实验室环境下的量子比特数量尚未突破1000个,距离实用化的“数万至数十万”目标仍有距离。

3. 风投视角:量子硬件赛道的分歧与共识

3.1 头部机构的路径选择:“稳健派”与“激进派”

Inspired Capital的纯硬件押注并非行业主流。通过对比头部风投机构的布局可见,多数玩家更倾向于“稳健路线”或“混合策略”:

投资机构 核心押注方向 代表案例 策略逻辑
Andreessen Horowitz 光子量子+软件生态 PsiQuantum 回避硬件竞争,抢占应用入口
Bessemer Venture 超导量子比特 Rigetti(已上市) 押注成熟技术,追求短期回报
Lux Capital 量子-经典混合架构 Quantum Circuits Inc 降低纯硬件风险,聚焦场景落地
Inspired Capital 中性原子纯硬件 Logiqal 长期技术壁垒,赌“范式级突破”

麦肯锡2024年报告显示,全球量子硬件领域75%的资本集中在超导和离子阱路径,中性原子仅占12%。Inspired Capital的选择,本质上是与行业趋势的“逆向对赌”。

3.2 争议焦点:技术成熟度vs长期潜力

争议的核心在于“中性原子路径能否解决精度问题”。支持方认为,随着激光控制技术和原子排列算法的优化,纠缠精度可逐步提升;反对方则引用IBM量子硬件负责人的观点:“纠错精度是量子计算的生命线,中性原子若无法突破99%,规模化毫无意义。”

Inspired Capital对此的回应是“时间换空间”。von Tobel强调:“量子计算不是短跑,而是马拉松。当下的精度差距,可能通过5-10年的研发弥补,但中性原子的密度优势是其他路径无法比拟的。”

4. 量子计算与AI:协同还是竞争?

4.1 算力需求的交汇点:量子加速AI的可能性

尽管von Tobel认为量子计算的颠覆性超过AGI,但两者并非对立关系。事实上,量子计算可能成为满足AI算力需求的关键。IEEE 2023年白皮书指出,在优化问题(如神经网络训练、物流调度)中,量子计算机的效率比经典计算机快10^4倍,前提是量子比特数量突破1000个。

Microsoft Azure已推出“量子-经典混合计算平台”,尝试用量子处理器加速AI模型训练。例如,在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预测中,量子计算可快速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,将传统需要数周的计算缩短至小时级。

4.2 现实挑战:量子与经典计算的“矛盾点”

然而,这种协同仍面临现实障碍:

  • 量子纠错码的“资源黑洞”:为保证计算可靠性,每个“逻辑量子比特”需1000+个“物理量子比特”冗余(即纠错码)。这意味着,要实现2000万量子比特的实用化计算(如破解RSA-2048加密),实际硬件需支持2000亿个物理量子比特,短期内难以实现;
  • 实时性差距:量子计算的结果读取延迟约为毫秒级,而AI模型训练需要微秒级响应(如GPU的并行计算),两者“节奏”难以匹配。

Tips:量子-经典混合计算的现状
当前主流方案是“量子处理特定模块,经典处理整体流程”。例如,用经典计算机生成初始数据、优化算法参数,用量子处理器计算分子能量、优化神经网络权重,最后由经典计算机整合结果。这种分工可在现有硬件水平下最大化效率。

5. 未来展望:量子计算的“地壳级”变革何时到来?

5.1 技术里程碑:从实验室到规模化

Logiqal的近期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1000个镱原子量子比特的稳定运行,中期目标(2030年)是突破10万个量子比特。若这一进程顺利,量子计算可能在以下领域率先落地:

  • 材料科学:设计新型高温超导体、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,传统计算机需数百年模拟的分子结构,量子计算机可在数月内完成;
  • 医药研发:加速新药分子筛选,预测药物副作用,有望将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至3-5年;
  • 金融与物流:优化全球供应链调度、资产定价模型,降低系统性风险。

5.2 风险与耐心:风投的“长期主义”考验

量子计算的高回报必然伴随高风险。麦肯锡报告指出,量子硬件领域70%的初创企业可能在未来5年内因技术瓶颈或资金断裂退出。Inspired Capital的“凸性投资”需要承受“资本冻结”的压力——即长期无法退出、持续投入研发资金。

von Tobel对此的态度是“拥抱不确定性”:“如果量子计算成功,其回报将覆盖所有失败项目的成本。我们宁愿做那个‘过早下注’的人,也不愿错过下一次工业革命。”

量子计算是否真能如von Tobel所言,成为“超越AGI的颠覆性力量”?答案或许需要5-10年时间验证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当风投巨头开始从AI的“红海”转向量子硬件的“蓝海”,这场科技革命的序幕已悄然拉开。对于普通读者而言,关注量子计算的进展,或许就是把握下一个十年科技趋势的关键。

参考链接
WIRED - Inspired Capital押注量子计算相关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