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一台四足机器人的腿部被电锯骤然切断,它没有像传统机器那样瞬间瘫痪,而是调整重心、扭动躯干,用剩余的肢体甚至单纯依靠身体滑行继续前进——这一幕并非科幻电影场景,而是近期AI机器人研究中真实发生的“韧性”测试。人工智能正赋予机器超越物理结构限制的“适应力”,单一AI模型竟能驾驭不同形态的机器人,甚至在严重损伤后自主生成新的运动策略,这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向“类生物韧性”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1. 断肢仍能行动:AI机器人的“极限生存”测试
1.1 从“完好”到“残损”:机器人如何应对极端损伤?
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,研究团队对四足机器人进行了一系列“破坏性”测试:先是切断一条腿,机器人步态微滞但很快调整重心;接着切断第二条腿,它开始用不对称的“跳跃-爬行”混合动作前进;当三条腿被移除,仅剩一条腿时,它改用躯干侧倾的方式保持移动;最终四条腿全被切断,机器人竟通过身体与地面的摩擦滑行,缓慢但持续地向目标靠近。
这一过程中,传统机器人控制系统早已因预设程序失效而停滞,而搭载新AI模型的机器人却像拥有“本能”般,在每次损伤后重新探索运动可能性。研究团队记录了不同损伤状态下的表现数据,结果显示其自适应能力远超传统系统:
损伤类型 | 剩余运动能力 | AI自适应策略 | 传统控制系统表现 |
---|---|---|---|
完好无损 | 正常爬行(速度1.2m/s) | 优化步态节奏降低能耗 | 稳定运行,但无自主优化 |
失去1条腿 | 轻微减速(0.9m/s) | 重心偏移补偿,三足交替迈步 | 步态紊乱,任务中断风险30% |
失去2条腿 | 明显减速(0.5m/s) | 单侧肢体发力,躯干摆动辅助 | 运动范围受限,无法转向 |
失去全部腿 | 低速滑行(0.2m/s) | 利用残余关节扭矩,身体波浪式前进 | 完全停滞,无法响应指令 |
1.2 现实痛点:为何机器人“抗损伤”如此重要?
这样的“韧性”并非实验室的炫技。现实中,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“生存能力”往往决定任务成败。例如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中,首批进入反应堆的救灾机器人因履带被废墟卡住、传感器被辐射损坏,最终有40%因机械故障中断任务,延误了关键救援时机。而在2022年DARPA SubT挑战赛(地下废墟救援机器人竞赛)中,冠军团队CMU的机器人虽完成任务,但赛后报告显示,其因碰撞导致的“非致命损伤”(如关节卡顿)使搜索效率下降58%。
“传统机器人像精密的瑞士钟表,零件稍有偏差就停摆;而新AI模型让机器人变成了‘变形虫’,无论身体如何变化,总能找到移动的办法。”研究团队负责人在论文中这样比喻。
2. 单一模型驾驭“百变躯体”:AI如何学会“随机应变”?
2.1 深度强化学习:让机器在“试错”中掌握生存法则
支撑这一突破的核心技术是深度强化学习与元学习的结合。简单来说,AI并非被预先编程“断腿后该怎么办”,而是通过数百万次“虚拟损伤训练”,学会了“无论身体变成什么样,都要想办法移动”的底层逻辑。
具体而言,研究团队在仿真环境中随机生成了10万+种“损伤组合”——从关节卡顿、肢体长度变化到完全断肢,让AI模型在每次“受伤”后通过“试错”探索动作:如果某个动作能让机器人更接近目标(如前进方向),就会获得“奖励”;反之则被“惩罚”。最终,AI形成了一套动态调整策略的“思维模式”,用数学语言描述,就是通过实时优化策略函数π,在损伤导致的“状态空间变化”中,始终最大化“运动奖励R(s,a)”(即保持移动能力)。
Tips:强化学习的“目标函数”是什么?
文中提到的目标函数maxₚᵢ Eₛ~P,a~ₚᵢ [R(s,a)]
可通俗理解为:AI的“大脑”(策略π)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(状态s)中,通过尝试不同动作(a),找到能获得最大“好处”(奖励R)的行动方案。在这里,“好处”就是无论身体是否受损,都要持续移动。
2.2 元学习:让AI“学会如何学习”
更关键的是,AI模型具备元学习能力——它不仅学会了控制特定机器人,还掌握了“快速适应新身体结构”的通用方法。传统机器人控制需要针对每种硬件单独编程,而该模型通过“分层策略架构”实现了跨硬件适配:底层网络负责具体关节控制,顶层网络则动态重组控制逻辑,就像人类换了一辆新车,虽不熟悉操作细节,但很快能通过“驾驶常识”上手。
例如,当机器人从四足变成六足(硬件结构改变),顶层网络会先判断“肢体数量变化”,再指挥底层网络调整发力顺序;当肢体长度缩短,它会自动增加摆动幅度以弥补步长不足。这种能力让单一模型可适配从四足、六足到轮式、履带式等多种机器人形态。
3. 技术幕后:谁在推动机器人“韧性革命”?
这一突破性成果并非偶然。项目核心团队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机器人系统实验室(RSL),其长期与波士顿动力合作开发ANYmal系列四足机器人。2023年,团队在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》发表论文《Adaptive Robotics via Online Evolution》,首次公开了该AI模型的技术细节,并开源了训练代码(ANYmal Resilience GitHub Repo),引发行业关注。
波士顿动力随后宣布,计划在2025年前将该技术植入商业化产品Spot机器人,但为避免“不可控风险”,将禁用“极端损伤恢复模式”(如主动断肢后的滑行)。这一决策也反映了技术落地的现实考量:实验室中的“韧性”需要与实际场景中的“安全性”平衡。
4. 从实验室到实地:应用前景与现实挑战
4.1 这些场景最需要“抗损伤”机器人
技术突破的最终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。目前,救灾、探险、工业生产三大领域对“抗损伤机器人”需求最为迫切:
- 灾后救援:在地震废墟、火灾现场,机器人可能被落石砸中或被尖锐物体损伤,此时持续行动能力直接关系到幸存者搜索效率;
- 外星探索:火星、月球表面环境未知,机器人一旦受损(如被陨石击中),地面控制中心无法实时修复,自主恢复能力能延长任务周期;
- 工业生产:工厂机器人若在运行中出现机械故障(如传送带卡滞导致关节损伤),自主调整生产流程可减少停机损失。
4.2 三大瓶颈:从实验室到实地还有多远?
尽管前景广阔,技术落地仍面临三重挑战:
- 传感器抗毁性不足:现有机器人传感器在尘土、液体、辐射环境下故障率超过70%,AI虽能适应肢体损伤,但传感器失效会导致“状态感知失灵”,无从调整策略;
- 能源瓶颈:损伤状态下机器人功耗激增300%(如滑行时摩擦阻力增大),现有电池仅能支撑15-20分钟有效行动,需搭配高效能源管理系统;
- 伦理与安全争议:AI的“黑箱决策”风险凸显——当机器人为移动而采取“非常规动作”(如牺牲部分结构换取滑行),人类难以预判其行为;此外,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(ARL)已资助类似项目,引发《禁止杀手机器人公约》签署国对“军事应用”的担忧。
欧盟在2023年发布的《自主系统问责框架》中明确提出,高风险自主机器人需具备“行为可解释性”,这对依赖“试错学习”的AI模型而言,仍是待解难题。
5. 结语
AI驱动的“多体适应能力”,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的“生命属性”。它不再是冰冷的机械组合,而成为具备“韧性”与“适应性”的智能体——就像生物在进化中学会应对环境变化,未来的机器人或许能在极端环境中自主修复、持续进化。
波士顿动力的工程师曾表示:“2025年的Spot机器人,可能不会‘断肢滑行’,但会在被碰撞后自动检查结构,调整动作继续工作。”这或许是技术落地的务实路径:在“极限韧性”与“安全可控”之间找到平衡,让AI机器人真正成为人类在危险、未知环境中的可靠伙伴。
而这一切的起点,正是那个在实验室里“断腿仍爬行”的机器人——它证明了:当AI学会“不放弃”,机器也能拥有超越物理限制的“生命力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