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街上,你或许见过有人戴着轻便的AR眼镜,抬手“隔空”查看信息,或是对着空气说一句“导航到公司”——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,而是AI眼镜正在走进现实的缩影。作为继手机之后最被看好的“下一代智能终端”,AI眼镜被寄望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服务的新入口。但热闹背后,行业却卡在了一个关键问题上:生态太“散”了。

2025年Inclusion・外滩大会上,蚂蚁集团抛出了一个解决方案——全球首个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。这个以“安全、交互、连接”为核心的框架,究竟要如何打破AI眼镜的发展瓶颈?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可能重新定义数字生活入口的技术突破。

1. AI眼镜的“理想与现实”:从“未来设备”到“落地难题”

如果问科技圈“下一个改变生活的终端是什么”,AI眼镜大概率会出现在答案列表里。它不像手机那样需要手持,也不像VR头显那样笨重,而是以“轻量级可穿戴”的形态,让数字服务自然融入现实场景——比如逛博物馆时自动弹出展品讲解,过马路时实时显示路况提醒,甚至抬手“看一眼”就能完成支付。

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有不少骨感的问题。根据行业观察,当前AI眼镜生态正面临三重明显挑战:

挑战类型 具体表现
软硬件“各自为战” 不同品牌的芯片、系统、传感器标准不统一,开发者需要为不同设备单独适配,研发成本高、周期长
应用“空心化” 真正为眼镜设计的原生应用太少,多数功能只是手机App的“缩水版”,无法发挥眼镜的场景优势
服务“跟不上硬件” 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模式难以直接迁移到眼镜上,安全、交互、跨设备协同等基础能力缺失,导致体验割裂

简单说,AI眼镜就像一个“有潜力但缺地基的房子”——硬件在进步,但缺乏一套统一的“连接框架”来打通设备、服务与用户需求。而蚂蚁集团推出的gPass,正是想成为这块“地基”。

2. gPass框架:破解三大痛点的“技术钥匙”

gPass的核心定位,是为AI眼镜产业提供一套“可信连接标准”。它不是单一的硬件或软件,而是一套覆盖“安全、交互、连接”的技术体系,帮产业链各方(从芯片厂商到App开发者)解决协作难题。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“智能眼镜的操作系统连接器”——让不同设备、服务和数据能安全、顺畅地“对话”。

3. 安全:从身份到数据的“全链路防护网”

在讨论智能设备时,“安全”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。想象一下:如果你的眼镜能支付、能查看健康数据,甚至能解锁家门,一旦数据泄露或被冒用,后果不堪设想。gPass在安全上的设计,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。

它的核心思路是“身份可信+数据隔离”:

  • 生物核身绑定用户与设备:通过虹膜识别、声纹等生物特征,让眼镜与用户身份“唯一绑定”。比如你戴上眼镜时,虹膜扫描会自动完成身份核验,确保后续所有操作(如支付、查看隐私信息)都只能由你本人触发。
  • 硬件级安全通信:基于“硬件可信根”技术(可以理解为设备里的“安全保险箱”),构建从眼镜到手机、再到云端的端到端加密通道。哪怕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,没有“钥匙”也无法破解。
  • 隐私沙盒隔离敏感数据:在眼镜和手机端分别建立“数据保险箱”(可信隐私沙盒),支付码、账户信息等敏感数据只在沙盒内流转,不会被App或第三方获取。

小贴士:什么是“硬件可信根”?
它是芯片级的安全模块,相当于设备的“数字身份证”,从生产时就写入唯一密钥。即使系统被破解,硬件可信根也能确保加密通信不被篡改,是目前行业公认的最高级别安全防护之一。

4. 交互:让“眼镜”更懂你,操作像“聊天”一样自然

传统智能设备的交互依赖屏幕和触控,但眼镜没有屏幕(或只有小尺寸显示),如何操作才自然?gPass的答案是“多模态交互”——让眼镜能“看懂、听懂、理解”你的需求。

具体来说,它整合了多种交互技术:

  • 多模态输入融合:同时处理图像、声音、手势等多种信号。比如你说“查一下附近的咖啡店”,同时用手指指向某个方向,眼镜会结合语音指令和手势信息,精准定位你的需求。
  • 声纹支付:“说句话”就能付钱:这是gPass的创新功能之一。通过声纹识别技术,你只需自然说出“确认支付”,眼镜就能完成身份核验并扣款,无需输入密码或扫码。目前蚂蚁的声纹模型已积累十亿级数据,准确率达到99.9%以上。
  • 跨平台流畅体验:无论眼镜搭载的是Android系统还是实时操作系统(RTOS),gPass都能通过统一渲染方案,确保交互界面(如弹窗、提示)流畅显示,避免卡顿或延迟。

未来,gPass还计划加入手势识别、眼动追踪等更前沿的交互方式,让操作越来越“无感”——就像和人对话一样自然。

5. 连接:打通多端,构建“智能生活网络”

AI眼镜的价值,不仅在于自身功能,更在于它能连接其他设备,成为“场景入口”。比如你戴着眼镜走进家门,它能自动连接智能家居,调节灯光和温度;开车时,它能与车载系统联动,显示导航和车况信息。

gPass在“连接”上的突破,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

  • 多设备可信互联:支持眼镜与手机、汽车、智能家居等设备的“无缝协同”。例如,你在手机上预约的医院挂号信息,会自动同步到眼镜,就诊时无需掏手机,眼镜直接显示排队序号和诊室位置。
  • 接入海量智能体生态:蚂蚁集团的生态中有大量“智能体”(可以理解为“场景化AI服务”),比如支付智能体、出行智能体、医疗智能体等。gPass能让眼镜直接调用这些服务——比如你在景区看到陌生植物,眼镜自动识别并调用“文旅智能体”,推送植物信息和传说故事。

这种“跨设备+跨服务”的连接能力,正是解决AI眼镜“应用匮乏”的关键:开发者无需重复造轮子,直接调用现有智能体就能快速开发场景化应用。

6. 落地进行时:已合作品牌与场景案例

目前,gPass已经不是“概念产品”,而是实实在在落地到了多款主流AI眼镜中。比如 Rokid、小米、雷鸟等品牌的最新机型,都已集成gPass框架,并上线了“看一下支付”等功能——用户戴着眼镜看向付款码,通过虹膜+声纹双重验证,就能完成支付,整个过程只需2秒左右。

未来,这些场景还会进一步扩展:

  • 文旅场景:在博物馆、景区,眼镜通过摄像头识别展品,自动推送讲解音频和图文信息,甚至支持AR互动(如“复活”文物动画);
  • 医疗场景:用户可通过眼镜接收健康监测提醒(如血糖、心率异常),调用AI问诊智能体进行初步咨询,隐私数据全程加密;
  • 出行场景:结合高德地图等服务,路线指引直接叠加在现实街道上,转弯时眼镜会通过震动或语音提醒,解放双手和视线。

7. 重新定义数字入口:gPass的行业影响与未来

gPass的意义,不止于“解决当下问题”,更在于它可能重新定义“数字生活入口”。

过去十年,手机是绝对的入口;但未来,当AI眼镜能安全、自然地连接所有服务时,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将彻底改变——不再需要“打开App”,而是“按需获取服务”。比如你想点外卖,只需对眼镜说“想吃火锅”,它会自动推荐附近餐厅、显示评价,甚至帮你完成下单。

对行业来说,gPass的推出可能加速AI眼镜的“普及临界点”。通过统一标准,它能降低开发者的研发成本,吸引更多人参与应用创新;对用户来说,这意味着更安全、更自然的智能体验。

当然,AI眼镜的普及还需要时间——硬件成本、续航、社会接受度等问题仍需解决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gPass这样的“基础设施”,正在为这场变革铺路。

或许用不了多久,我们回头看时会发现:2025年外滩大会上gPass的发布,正是AI眼镜从“小众科技产品”走向“大众数字入口”的关键一步。

参考链接

机器之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