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AI智能体开始独立完成预订机票、抓取数据、调用API等任务时,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:它们如何自主完成支付?2025年9月,由Stripe前高管创立的初创公司Circuit & Chisel给出了答案——其推出的ATXP协议获192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,旨在成为AI智能体的“支付HTTP”,让机器间的微交易像网页数据传输一样顺畅。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AI自主化的最后一块拼图,更可能催生一个全新的智能体经济生态。
1. AI智能体支付困局:从“被动工具”到“自主主体”的关键障碍
当前AI模型虽能处理复杂任务,却始终受限于“支付能力缺失”的瓶颈。一个试图分析竞争对手动态的商业智能体,可能需要访问多个付费数据库,但因无法自主完成几美分的支付而被迫中断;一个自动化科研助手想调用算力密集型的分子模拟服务,也因缺乏实时结算工具而依赖人工干预。这些场景暴露了AI智能体作为“信息处理者”与“经济参与者”之间的割裂——它们能决策,却不能“买单”。
传统支付系统在此类需求面前束手束脚。信用卡处理单笔交易成本通常超过0.1美元,且需人工授权;主流稳定币转账虽支持小额交易,但每秒处理能力有限,难以应对AI智能体可能产生的高频、碎片化支付请求(例如每小时数千次0.001美元级别的数据访问费)。正如Circuit & Chisel联合创始人Louis Amira所言:“模型在变得更聪明,但它们缺少真正的工具。支付能力就是那个最关键的工具。”
2. ATXP协议:技术架构如何支撑“微交易革命”
ATXP协议的核心目标是实现“AI智能体间的自主、高频、低成本交易”,其技术架构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三层设计:
2.1 链下状态通道:毫秒级处理与近乎零成本
ATXP采用状态通道(State Channels) 技术作为底层交易引擎。这一机制允许智能体在链下建立专用“支付通道”,通过预存少量资金实现高频交易,仅在通道关闭时将最终结果上链结算。例如,一个新闻聚合智能体向多个媒体API支付数据访问费,可在状态通道内完成数万次微交易,最终仅需一次链上确认。这种设计将单笔交易处理时间压缩至50毫秒以内,成本降至0.001美元以下,完美适配AI智能体的交易需求。
Tips:状态通道为何能实现高速低成本?
传统区块链交易需全网节点验证,耗时且费用高;状态通道通过“链下点对点交互+链上最终确权”的模式,将99%的交易从区块链主网剥离,仅保留关键结算信息,从而大幅提升效率。
2.2 零知识证明:保护智能体的“交易隐私”
AI智能体的交易数据往往涉及商业机密(如采购策略、用户偏好)或敏感信息(如医疗数据访问记录)。ATXP集成零知识证明(ZK-Proof) 技术,使智能体在完成支付时无需暴露交易对手、金额或用途,仅需向验证方证明“这笔交易合法有效”。例如,一个医疗AI调用基因数据库时,可通过零知识证明完成支付,同时确保数据库方无法反推具体查询内容,解决了“数据价值交换”与“隐私保护”的矛盾。
2.3 多资产兼容与开放接口:打破生态壁垒
为避免成为某个巨头的“专属工具”,ATXP协议支持主流数字资产标准,包括ERC-20稳定币(如USDC)、ERC-721NFT(可用于支付独特数据或服务),并提供开放API接口,允许开发者自定义资产类型。这种兼容性使其能无缝对接现有加密货币钱包(如MetaMask)和AI开发框架(如LangChain),降低智能体接入门槛。
3. 团队与融资:Stripe基因如何塑造“支付基础设施思维”
Circuit & Chisel的核心竞争力,很大程度上源于创始团队在支付领域的深厚积累。联合创始人Louis Amira和David Noël-Romas均为Stripe加密货币业务的早期核心成员:
- Amira曾主导Stripe加密支付网关API的开发(2019-2023年),该接口目前支撑着全球超30%的电商加密支付流量,其对“开发者友好型支付工具”的理解直接影响了ATXP的设计理念;
- Noël-Romas拥有跨链原子交换专利(US2020176345A1),其在去中心化交易协议方面的技术积累,为ATXP的状态通道实现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这种“支付+加密”的复合背景,让团队从一开始就明确:AI支付协议不应只是“技术玩具”,而需满足金融级的安全性、稳定性和可扩展性。这一理念也吸引了顶级资本的青睐——192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Primary Venture Partners和ParaFi领投,Coinbase Ventures、Stripe前高管个人基金等参投。值得注意的是,Primary近年已连续投资7家AI底层协议公司,ParaFi更是专门设立“去中心化AI基金”,投资方的协同布局凸显了对ATXP作为基础设施的长期信心。
4. 巨头围猎下的差异化竞争:开放中立为何成破局关键
ATXP并非首个瞄准AI支付赛道的玩家。2025年9月上旬,谷歌刚发布开源AI支付协议,与Coinbase合作支持稳定币结算,并绑定其云服务(GCP)生态;Coinbase自身也推出x402协议,主打“链上合规支付”,试图将其交易所用户流量导入AI场景。这些巨头的入场,使行业陷入“开放协议vs巨头生态”的路线之争。
4.1 技术参数硬碰硬:ATXP如何突出重围?
通过对比核心技术指标,可清晰看到ATXP的差异化优势:
协议 | 单笔最低金额 | 处理延迟 | 中心化程度 | 典型应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---|
ATXP | $0.001以下 | 50毫秒 | 去中心化(无中心节点) | AI智能体高频数据访问、算力采购 |
谷歌协议 | $0.01 | 200毫秒 | 需绑定GCP账户 | 企业级AI服务订阅(如模型训练) |
Coinbase x402 | $0.005 | 150毫秒 | Coinbase托管结算 | 加密货币相关AI交易(如NFT铸造) |
ATXP在“最低金额”和“处理延迟”上的优势,使其更适合AI智能体的“碎片化支付”需求;而“去中心化”特性则避免了开发者受制于单一平台的风险。
4.2 行业标准争夺:开发者为何偏爱“中立协议”?
根据World Wide Web联盟(W3C)2024年开发者调研,63%的AI工具开发者倾向选择“中立第三方协议”,而非巨头主导的方案。这背后是对“生态控制权”的担忧——若AI支付标准由谷歌或Coinbase垄断,开发者可能面临数据接口收费、交易路径限制等风险。ATXP的“开放治理”模式(由独立基金会管理协议迭代,无单一机构控股)恰好切中这一痛点,甚至吸引了本应竞争的Coinbase Ventures参投,反映出行业对“基础设施中立性”的共识。
5. 市场前景:从“工具层突破”到“智能体经济爆发”
ATXP协议的落地,不仅解决技术问题,更可能激活一个规模达数百亿美元的新市场。ARK Invest预测,到2028年AI智能体驱动的交易规模将达80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145%,其中微交易(单笔低于0.1美元)占比将超过60%。这一市场的爆发依赖两个前提:支付成本足够低(单笔低于0.005美元)、交易效率足够高(毫秒级响应),而ATXP正是为此量身定制。
具体到应用场景,可能催生三类全新AI服务:
- 数据共享网络:科研机构的AI智能体可通过ATXP向全球实验室支付数据访问费,实现基因序列、气候模型等科研数据的实时流动;
- 算力分时租赁:个人AI助手可在夜间低价采购闲置算力,用于训练个性化模型,降低普通用户使用高级AI的门槛;
- 服务自动化市场:智能体间可形成“服务交换生态”,例如一个旅行规划AI向天气预测AI支付实时数据费,向票务AI支付预订手续费,全程无需人工介入。
6. 结语
从HTTP协议定义了互联网信息传输规则,到TCP/IP协议构建了网络通信基础,每一次基础设施的革新都催生了全新生态。ATXP协议的出现,正试图为AI智能体经济提供类似的“底层操作系统”——它不直接生产价值,却让价值的流动变得高效、自主、安全。
随着更多开发者基于ATXP协议构建应用,我们或许会看到这样的未来:一个个人健康AI每天自动向不同医疗机构支付数据查询费,为用户生成实时健康报告;一个城市管理AI自主采购交通数据、能源调度服务,动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。这些场景的实现,不仅依赖AI模型的进化,更需要ATXP这样的支付协议作为“经济神经中枢”。
正如投资机构ParaFi在公告中所言:“AI智能体的竞争,终将是‘自主能力’的竞争,而支付能力,是自主能力的起点。”
评论